在职工需求日益多元化与服务能力不足的现实矛盾下,招远市工人文化宫创新提出“出宫上课”理念,以“加减乘除”四则运算为方法论,构建起“核心圈—朋友圈—辐射圈”三级联动服务体系,成功打造“工会主导、社会协同、职工普惠”的服务新范式。2025年以来,该模式已高效服务职工超6万人次,成为破解基层工会服务难题的生动实践。
破解服务覆盖面窄的关键,在于打破“一亩三分地”思维。招远市工人文化宫从“内挖潜力、外拓空间”双管齐下,为职工服务注入源头活水。
内部挖潜做强“核心圈”。升级改造服务大厅,完善信访接待、维权帮扶、政策咨询等基础职能,让职工“进一扇门、办所有事”;盘活闲置场地,打造集健身室、图书阅览室、心理疏导室等于一体的“职工活力综合体”。
外部联建拓展“朋友圈”。创新“工人文化宫+”合作模式,联合社会优质资源建成三大专属服务基地——4500平方米的招远悦动休闲运动中心,成为职工篮球、蹦床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运动的“健身主阵地”;招远市锦绣教育培训学校开设瑜伽、书法、声乐等课程,化身陶冶情操的“艺术主舞台”;山东金都经纶职业培训学校聚焦高低压电工、电焊工等实用技能,构筑起职工技能提升的“成长主课堂”。
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,形成“文化艺术+职业技能+体育健身”三位一体服务体系,为覆盖全市职工的“辐射圈”筑牢基础。
“服务好不好,职工说了算;参与多不多,门槛是关键。”招远市工人文化宫以“让职工少跑腿、少花钱”为目标,持续降低服务门槛。
依托“齐鲁工惠”APP平台,向全市工会会员精准推送免费或高折扣服务券,涵盖健身、培训、文化活动等多个领域,仅2025年上半年就发放优惠券3300张。同时,简化服务流程,职工通过APP“招远市工人文化宫”专属版块,可一键查询活动信息、预约课程场地,现场扫码即可核销参与,实现“指尖操作、便捷享受”。
“以前报个培训班要对比好几家,现在文化宫的合作基地价格实惠,手机上点一点就能预约,太方便了!”职工张师傅的感慨道出了众多职工的心声。如今,服务已深度融入职工“15分钟生活圈”,职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。
单一服务的力量有限,协同联动才能实现“1+1>2”。招远市工人文化宫注重发挥平台传播与品牌活动的聚合效应,提升服务影响力与覆盖面。
平台赋能扩声量。借助“齐鲁工惠”APP、工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,定期推送基地活动、课程安排、服务动态等内容,累计阅读量超1.5万人次,让“朋友圈”资源走进更多职工视野。
品牌引擎聚合力。以“悦动体育”“工韵启学”两大品牌为抓手,联动三大基地开展专业化服务。其中,体育运动基地承办基层工会赛事5场,吸引职工及家属58916人次参与;文化艺术基地开设精品小班12期,117名职工在笔墨丹青、悠扬旋律中提升素养;教育培训基地完成10期技能培训,891名职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,实现“一技傍身”。
“课程专业又贴心,下班后能来学书法、练瑜伽,感觉生活特别充实。”参与培训的王女士说。品牌活动有效链接了“核心圈”的组织力与“朋友圈”的专业力,让服务效能持续倍增。
“出宫上课”的核心,在于打破“文化宫围墙”,解决场地、师资、运营等瓶颈。招远市工人文化宫通过深度合作,破除服务壁垒。
由文化宫统筹服务资源,将课程、活动输送至三大基地,借助合作方的专业场地、师资和运营团队,弥补自身在专业领域的短板。合作基地则通过文化宫的工会资源和会员流量,实现服务升级。这种“你供场地、我供需求,你出专业、我聚人气”的共享模式,让双方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。
“以前受限于场地和师资,很多活动想办却办不了;现在和基地合作,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,我们能集中精力做好服务统筹,活动质量明显提升。”文化宫工作人员坦言,合作以来,服务项目拓展至52项,职工满意度达90%以上。
如今,“四则运算”模式已成为招远市工人文化宫服务职工的“金钥匙”,成功激活了“核心圈—朋友圈—辐射圈”的联动循环,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得到显著提升。数据显示,2025年以来,该模式累计服务职工超6万人次,职工普遍评价服务“选择多、专业强、门槛低、很方便”。
招远市总工会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继续深化“四则运算”方法论,做强“核心圈”的统筹能力,壮大“朋友圈”的服务网络,拓展“辐射圈”的覆盖范围,将有限空间转化为无限服务,让更多职工共享发展成果,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工会力量。ballbet贝博